(3)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。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有两个:一是发展良心,二是获得性别角色。早年获得的信任感和自主感,以及还在不断发展着的说话、行动等能力,使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。在这种情况下,儿童必须要发展“良心”,使自我在不受父母直接控制的时候,仍能由代替父母声音的内部良心来引导自己的行为,于是产生了主动性。如果父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,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主动性。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活动,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笨拙的,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。有时候儿童在主动工作时,也往往会与别人的主动性发生冲突,甚至侵犯别人的自主性,在这种情况下,也会产生内疚感。
在这个时期,儿童已意到性别差异,并建立起适当的性别角色。关于性别角色建立的问题,埃里克森认为,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情绪上与母亲更为亲近,因为母亲使他们始终一贯地得到安逸。但是,儿童也会与父母产生奥狄帕斯式的冲突。父亲作为性别角色的最初对象,他也是男孩子必须和他竞争母爱的人。女孩最初爱恋的是母亲,在性别角色上同一的对象也是母亲,但女孩也会与母亲争夺父亲的爱。当父母中的异性者被儿童充当罗曼蒂克的爱恋对象时,儿童就更加认为自己与父母中的同性者有相同的特性或机能。正是利用这种方式儿童建立起了自己适当的性别角色。而只有当儿童把对父母中的异性者的爱转移到同伴中去时,这种奥狄帕斯式的情感冲突才告结束。埃里克森相信,只有充分地发展了基本的信任感和自主感的儿童,才能实现这种转移。如果坚持对父母的罗曼蒂克的爱,不能建立合适的性别角色,就会产生过度的内疚
感。
游戏在这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,所以这个阶段也称游戏期。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重要功能。游戏时,儿童既可以越出空间、时间和现实的自我疆界,又能与现实保持一致,学会新的控制,走向新的阶段。同时,游戏又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作用。埃里克森说,可以利用游戏来补偿失败、受苦和挫折的体验。游戏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:一是独角戏或做白日梦,二是寻求同伴共同游戏,演出内心矛盾,从而使危机得到缓和或解决先前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。